臺灣美術季刊
首頁>臺灣美術
臺灣美術季刊資料

55 期
2004年1月
台灣膠彩畫興起及發展軌跡
曾得標
繪畫可以說是人類日常生活中,經過藝術家的努力與思考,融合文化傳統與民族特性後,自然產生的多彩多姿活動與精緻文化藝術。其中,「以膠繪彩」的膠彩畫是承襲久遠的傳統方法。歐洲、亞洲、非洲的古代畫家多以礦物質材料作畫,如希臘、羅馬中世紀以前的繪畫,埃及法老時代的壁畫,印度古代的壁畫,西域敦煌壁畫,唐宋時的重彩畫,西藏的唐卡等等,即是使用礦物質顏料調和獸膠來作畫的。
東方世界的藝術淵源,從上古時代的岩畫乃至新石器時代的彩陶,就已經開始運用大自然的豐富色彩了。而西域敦煌莫高窟壁畫,更以強烈的色彩來表現宗教題材。壁畫中所使用的礦物質顏料種類繁多,主要有石青、石綠、朱砂、銀朱、黃丹、石黃、赭石等等;土質顏料則有紅土、高嶺土、白堊土等;植物性顏料有靛青、胭脂、栀黃、煙炲等。上述顏料多呈粉末狀,上彩時須兌入適量的獸膠水才能固著於牆壁上。
在膠彩畫的繪圖方式上,融合印度與西域的畫法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特點。到了唐朝,卷軸畫色彩趨向穠艷縟麗,厚重的顏料發揮了最高彩度的效果,膠彩畫綻開燦爛的花朵。中國這種設色膠彩繪畫的風格特色,約從這時期建立起來。膠彩畫後來傳到朝鮮、日本、南亞諸國,隨後在西洋強勢文化的激盪下,分別被命名為「韓國畫」、「日本畫」,在台灣日據時代則稱之為「東洋畫」。東洋畫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的官辦美展中歸屬為「中國畫」或是「國畫第二部」,直到1977年2月林之助教授倡導「膠彩畫」正名後才確定名稱。林之助教授以國際上慣用素材媒劑作為繪畫分類標準的辦法,以亞麻油為媒劑者稱為油彩畫,以水為媒劑者為水彩畫,以蛋為媒劑者為蛋彩畫,依此主張,以獸膠為媒劑,調融礦物質、土質、金屬等膠彩類顏料所繪出的作品,都稱為「膠彩畫」;其中,並不限定哪一種風格、技法、地域。這種分類方法合乎世界潮流,也給予膠彩畫發展空間,提供寬廣的前程和目標。
文字全文瀏覽 :
原刊頁面瀏覽 :